修復, 教學分享, 彼拉提斯, 運動常識

與脊椎側彎和平共存

認識脊椎側彎

你有側彎情形嗎?別擔心,根據統計,大部分側彎及早尋求醫師專業的建議, 再輔以矯正訓練和持續修復運動,都可以有很好的維持效果。以下歸納科學上的研究結果和自己教學經驗和大家分享,鼓勵有側彎問題的人或父母多一分認識,愈早就醫,矯正效果愈好!

脊椎側彎除了造成外形不好看之外, 最常發生的就是下背痛;較嚴重的,可能會有頭部歪斜、高低肩膀、骨盆不等高、單側肋骨和肩胛骨突出;若側彎角度過大(大於30度),可能因胸廓壓迫變形,造成心肺功能不良;或因為長期失衡產生脊椎退化與壓迫神經,而出現腰痛、下肢痠麻無力的狀況。

什麼是脊椎側彎?

依據脊椎側彎研究協會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定義:(以下皆為該協會之研究結果)
在 X 光片上所測得的 Cobb 角大於 10度者為脊椎側彎;若小於10度則稱為脊椎不對稱。

脊椎側彎以發生的原因分為三類型:

1、原發性側彎

原發性側彎佔所有側彎的80% 。通常發生脊柱在發育過程中,自行發生而原因不明,和基因、姿勢、發育、營養等都可能有關係。發生的部位可能在胸椎、腰椎、或胸腰椎處。通常在青春期前就有側彎情形, 掌握青春期的黃金治療期, 穿戴背架,效果最好。

2、神經或肌肉病變側彎

3、退化性側彎,因脊椎傷害造成骨塌陷變型、椎間盤退化等原因造成,以老年人居多。

脊椎側彎的依種類可分為兩種:

1、功能性側彎

或稱為姿勢性的脊椎側彎,指脊椎雖然向側面彎曲,但脊椎本身是沒有結構問題。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無力,造成姿勢不良、骨盆歪斜有長短腳,導致肌肉緊繃失衡;或因為脊椎有受傷過,身體因為疼痛姿勢而引起的彎曲。只要透過運動及姿勢訓練,學習控制肌肉維持姿勢就可改善。

2、結構性側彎

是指脊柱椎體側彎及向凸面旋轉而無法直立,這類的側彎大多是因為先天脊椎結構不良導致,大致上是無法回復的型態。

脊椎側彎以徧曲的情形, 簡單分為 C 型和 S

發生的部位可能在胸椎、腰椎、或胸腰椎處,有些人會帶到頸椎。

大部分側彎都會伴隨著旋轉,因為脊椎本身是立體結構,每一節脊椎的關節面都是有角度的,所以一旦側彎,就一定會合併椎體旋轉,因此在矯正或運動時,不能只注意單一個平面,而且每個側彎的人情形都不儘相同,必須仔細整體評估,分階段調整。

許多人問:就醫矯正治療後,自己平時應該做什麼運動維持矯正效果呢?

脊椎側彎的運動對策:

許多研究都證實,合宜的運動可以協助脊椎側彎者恢復全身關節周圍肌肉的平衡,以維持較好的姿勢,降低疼痛和減緩脊椎側彎的角度惡化. 

1、關於原發性和結構性側彎,沒有科學證據顯示,確切是什麼原因造成;但研究追蹤,雖無法回復到正常的脊椎結構,持續運動練習者,可以維持角度或減少加劇惡化的機會。

2、角度很大者有可能影響健康務必遵從醫師建議做進一步治療,但無論那一型側彎,呼吸訓練,可以改善心肺功能,喚醒核心,幫助脊椎側彎角度的控制,增加柔軟度和解決脊椎周圍肌力不平衡造成的身體不適, 是最温和的改善方法。

3、處理側彎,需要的不是哪一種運動,而是經過專業評估,清楚分辨每個人不同的樣貌,按個人能力和生活習慣,分階段不斷地微調、並且給予各角度、各面向安全的訓練。

4、側彎是一種動態失衡的結果, 運動對策必須將本體覺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,要改變大腦對身體排列的認知, 日積月累一點一滴改變內化成大腦的反應。

5、根據研究,側彎會隨著年紀和身體狀況而不同,即使有改善或維持的效果,若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,角度仍然有增加的可能。

教學案例分享

以下三位學員分別為不同類型側彎,經過治療或矯正或醫師建議而開始自我鍛鍊。

原發性S型側彎

20多歲的小慈,嬰兒時期因斜頸開過刀, 右眼弱視,是原發性結構型側彎,青春期曾穿戴背架一年,但之後就沒有再做過任何治療。錯過治療黃金時期, 成年後, 側彎的角度愈來愈大, 不只儀態上不漂亮, 來到教室上課前因胸廓變形擠壓內臟影響心肺功能,壓迫腰椎神經產生下背痛和右臀腳痠麻,不能久坐久站。就醫治療,由於側彎角度大於40∘原本決定要開刀, 但醫師考量小慈年紀輕,開刀後身體的活動度可能更差而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,建議先由物理治療做矯正訓練, 並嘗試輔以運動控制,因而轉介來到雲集體適能。

根據X檢查結果, 她是S型側彎合併胸椎和腰椎旋轉,因為從小缺乏運動肌力和肺活都不足,加上頸椎和視力的問題,其實是蠻複雜的案例。在她完成物理矯治訓練後, 規劃她每星期一次的運動計劃如下:

Step 1:初期,先學習有品質的呼吸,刺激心肺功能,帶動胸腔橫膈膜活動,喚醒骨盆核心,減緩側彎和旋轉緊繃的部位;每週一次的私人課, 緩和她長期被壓迫的緊繃,一個月後肌肉有力量,緊繃的肌肉也得到舒緩

Step 2:訓練本體感覺,重新找到中軸, 並融入日常生活的控制, 加入基礎核心訓練三個月後, 外形大大改善

Step 3:進階強化肌力和耐力, 並建構核心力量和四肢連結的能力,運動至今兩年,角度維持很好, 腰臀不再疼痛痠麻

Step 4:針對視力和頸部開刀問題,校正大腦神經控制的訓練,讓動作模式,姿勢和體態更好;偶爾放長假缺課的小慈,已經認知長期和側彎和平共存的唯一方式, 就是持續運動

結構型胸腰椎側彎 羽翼肩胛

小艾長期有下背痛的困擾, 為了紓解不適一直有瑜珈練習,但下背痛的狀況仍不時出現。對於自己的身型總是覺得歪歪不夠對稱,為了更好的身形穿上婚紗,開始私人課的塑身調整。

老師體態評估和動作分析後,發現她有肩胛失衡不對稱、肩膀高低、骨盆的傾斜和長短腳的狀況,建議她就醫檢查, 才確定原來是胸腰椎側彎,並伴隨胸椎旋轉, 呈現兩側失衡狀況。 因此, 平常的練習只有紓緩緊繃是不夠的, 必須強化腰椎和肩胛骨穏定的核心肌群,並增加各面胸椎活動度,以減少腰椎的負荷, 增加肌肉強度,修正動作模式以應付日常運動的習慣。

Step 1: 因為平時有運動習慣, 呼吸的品質不錯,透過呼吸放鬆緊繃肌肉,重新認識核心找到身體的正中位置,並融入日常瑜珈練習。

Step 2: 由於平常瑜珈練習有許多後彎的動作,重新修正動作模式,強化背部肌群,減少腰椎壓力,讓胸椎有正確的活動角度。

Step 3:中間經歷懷孕,持續強化四肌肌力和核心,以維持脊椎的穏定因應胎兒日益長大身體的負荷,整個孕程都很舒適。

Step 4: 生產完,除了延續先前的訓練,因為育兒的需要常用單側力量而姿勢不良,為處理緊繃下背及肩髋關節,增加脊椎螺旋訓練(GYROTONIC®)使脊椎有更多延展空間,進階強化動態穏定能力。每週兩次不同的課程, 不只讓她產後塑身有成效,處理側彎,同時調整羽翼肩胛的問題。

功能性S型側彎 羽翼肩胛

小馨,22歲,從小姿勢不良,175修長的身高卻呈現高低肩、骨盆歪斜的情形。為了修正姿勢到醫院檢查出側彎, 因為並非結構性問題,經醫師評估並不需要矯正治療, 由物理治療師建議以彼拉提斯改善姿勢。

第一次來雲集時, 身體的確呈現十分不平衡狀況, 但經過評估和動作分析後, 推斷是肌肉失衡造成許多代償。上完四堂基本核心課, 身體變挺且平衡許多,高低肩的情形也改善。

分享至: